新闻中心
成功登顶!他们把中国精神带到珠穆朗玛峰之巅
时间:2020-05-28 来源:长江日报 作者: 点击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图为测量登山队员通过“中国梯”。图片来源 新华社


5月27日11时整,2020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上珠峰顶峰。


5月27日凌晨2时10分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博士研究生袁复栋等8名2020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,从位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向珠穆朗玛峰顶峰进发。


5月27日2时10分许,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陆续从海拔8300米的珠峰突击营地启程向顶峰进发 /新华社


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与武汉的直线距离有2600多公里。“中国加油 武汉加油”旗帜是队员冲刺世界之巅携带的物品之一。


undefined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登山队队友展示“中国加油 武汉加油”旗帜 李璞 摄

130多天里,袁复栋、次落、陈刚等武汉校友为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,历尽艰险;130多天里,武汉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考验。


登山精神



▲▲▲

登山最难的是忍耐
必须有精神支撑才行

2020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60周年,也是我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穆朗玛峰高程45周年。

我国此次派出了42人组成的测量登山队重测珠穆朗玛峰高程。他们中有9人是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校友。另外,还有3名武汉校友从事测量的后勤保障工作。

undefined

        5月26日11时,冲顶队员从海拔7790米的二号营地出发,当日将抵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  图/新华社

这12人中,陈刚、宋红、李璞在汉工作。48岁的陈刚是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海洋学院的一名教授,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监测工作,去年被借调到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担任副总工程师。31岁的宋红长期跟随陈刚进行野外勘察,爬过6座世界高峰。30岁的李璞参与过陈刚团队的地质科考活动,多次登过海拔6000米高的山峰。

46岁的次落是这次登山队的队长,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的在校大学生。35岁的袁复栋是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公共管理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,2008年他登上了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两座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。

undefined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20年5月8日,登山向导向海拔7028米的营地运输物资  图/新华社

珠穆朗玛峰被称为“连飞鸟也无法逾越的山峰”。此次登顶过程并不顺利。

4月5日,登山队抵达珠穆朗玛峰大本营,计划于5月12日登顶。因天气原因,5月9日,登山队从海拔6500米的营地下撤休整。

5月21日,由于持续强降雪,未能打通至顶峰的攀登路线,原定22日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的计划未能实现,登山队只好再次撤回营地休整。

5月24日,登山队再次冲顶珠穆朗玛峰,这一次,遭遇了大风。大风从25日持续到26日。陈刚是登山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,他说:“登山队没有放弃,如同武汉战疫最艰难的时刻,医务人员仍奋勇向前。”

undefined

        珠峰海拔7790米的二号营地位于“大风口”上方的冰岩混合地带斜坡之上  图/新华社

“登山最难的地方,是忍耐。10多个小时在雪地里一直走,必须有精神支撑才行,就像这次武汉人与疫情的战斗一样。”为这次测量提供后勤服务的武汉校友次仁旦达说。

指挥部为了27日能顺利登顶,再一次调整了冲顶队员。未能进入最后8名冲顶队员名单的陈刚,只能目送队友向峰顶冲刺。

“为什么要登山?因为山在那儿。我们攀登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山峰,更是精神上的山峰。”袁复栋说。

武汉精神


▲▲▲
面对疫情不屈服
带着“中国加油 武汉加油”旗帜上珠峰

1月12日起,登山队开始在北京集训。在北京集训的陈刚、宋红、李璞,对武汉的疫情格外牵挂。

武汉战疫如同攀登珠穆朗玛峰。武汉人的坚韧不拔,上演了波澜壮阔的一幕:一座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,对外封闭长达2个多月之久。数万“白衣战士”从全国各地火速驰援,火神山医院、雷神山医院火速建成,10余座方舱医院迅速投用。市民积极响应最严格的封控措施,足不出户。70多天后,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清零,城市井然有序地打开城门。

undefined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20年珠峰高测登山队向珠峰顶挺进  李璞 摄

1月17日,刚到北京一周,宋红和李璞跑步后感冒,发烧超过38℃,在基地隔离14天。

李璞的妻子、女儿和岳父岳母都在武汉,他只能不断打电话提醒亲人们注意安全。陈刚每天盯着新闻,心焦不已,一边阻止在外地的母亲不要回汉过年,一边叮嘱其他家人不要出门。宋红的儿子今年3岁,同样让他心神不宁。

        5月26日16时35分,6名修路队员将攀登路线打通至珠峰峰顶,为登顶测量打下良好基础  图/新华社

英雄的武汉人民没有屈服。家人的乐观情绪,给了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。

陈刚备战高考的儿子与父亲视频对练体能,为父亲当陪练;李璞的岳父昼夜奋战在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,用行动为女婿鼓劲;宋红3岁的儿子通过视频为爸爸加油……

武汉人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屈服精神,也让全体登山队队员感动。

undefined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20年珠峰高测登山队在海拔6500米营地 李璞 摄

“我们能为武汉做点什么?要为武汉加油,我要把‘中国加油 武汉加油’的旗帜带到珠穆朗玛峰之巅!”陈刚的想法得到队员们支持。登山队印制了一面印有“中国加油 武汉加油”字样的旗帜。

“勇攀高峰,永不服输,这是武汉精神、中国精神的体现。”曾经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的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体育学院院长董范说。


中国精神


▲▲▲
精确,再精确
人员登顶测量精度更高

时光回溯到60年前。1960年5月25日,陈刚的校友王富洲等3人,首次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,打破了“中国人登不上珠穆朗玛峰”的预言。

undefined

1960年6月7日,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(右)、贡布(中)与屈银华三人凯旋拉萨后捧花合影  图/新华社

只携带一面五星红旗,一寸一寸爬上去,王富洲生前回忆,“死也要死在山顶”“英雄气盖山河,敢笑珠穆朗玛峰不高”。

1975年,我国首次将觇标矗立于珠穆朗玛峰之巅,测得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为8848.13米。

undefined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矗立在珠峰脚下的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  图/新华社

2020年测量珠穆朗玛峰高程使用的北斗卫星和5G网络都系中国制造。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教授介绍,测绘人员一步一步测出来的结果,虽然原始,但精度比卫星和航空摄影更高。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高程测量、体现了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。

undefined

        2020年5月21日,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,中国移动工作人员在维护5G基站  图/新华社

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副教授刘德民认为,在地学研究中,珠穆朗玛峰高程精确测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,可以知道喜马拉雅山脉地壳运动的变化。

精确,再精确。一代代攀登者,攀登不止。在武汉,曾经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就有董范、次落、袁复栋、陈晨、德庆欧珠、次仁旦达、陈刚等11人。

8年前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。一位武汉人的名字被定格在珠穆朗玛峰顶端:陈晨——中国登顶世界之巅的首位在校女大学生。

2013年5月4日,在全国主题团日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听完陈晨的发言后由衷地说,对珠穆朗玛峰,自己是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

“探索不止,直到生命最后一息。这就是英雄的武汉人民展现出来的中国精神。”陈晨说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长江日报出品 记者:杨佳峰 康鹏 李佳 编辑:叶凤 马梦娅 校对:王青子 胡蝶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版权所有:武汉中地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Copyright© 2013 .All Rights Reserved